電子花車在1960年代野台歌仔戲沒落,以及1970年代主持迎神賽會人士,希望他們的遊行隊伍

能夠吸引人潮觀看,並以此創造消費人潮 、 傳播廣告藉之恢復商機有關 ,因此現代電子花車實際上

延續了傳統野台戲,以迎神賽會中蜈蚣閣與藝閣的功能成為一門新型態的行業。

       

         在1945年後,民間始有僱請西樂隊迎親、送葬的習俗並且於1960年代進入白熱化的競爭狀

態。當時的電子花車創始者為求脫穎而出,於是成立了全台第一個女子西樂團,並隨後於1973

引進當時相當新奇的電子琴來加以伴奏,果然引起一陣轟動。為了應付更繁忙的業務量,以及增

加交通上的方 便性,1975年時出現花匾仔琴車並加以運用,除了能夠方便搭載電子琴外更滿足

了出團的交通需求,收特殊性與美觀之效不過,傳統使用於喪祭的花匾仔琴車,仍然需要更進一步

改變其不吉的外觀。

 

       1977年~1978年間創始團開始創出電子花車的原型,於1980年配合能夠演奏多樣化曲風的電子琴

引入康樂隊歌手進行表演新奇的表演方式,引起民眾矚目因此造成業者競相效法導致了之後電子花

車表演的瘋狂流行。到了1980年初期,台灣電子花車外型、表演型態與從業者,至此大致定型。電子

花車工具目前已可區分為二種不同用途的種類,一種為傳統型,也就是前述的電子花車,現已多用於

殯喪、進香、繞境之用另一種新型電子琴舞台車。

 

    約於1990年代末期出現專門針對喜慶宴客歌唱活動等場合設計的。這一類舞台車的特徵是由機械動

力的方式延伸舞台,並且將音響、燈光裝置於其中;這能夠完全解決傳統電子花車必須以人力伸展舞

台,以及運送舞台燈光的缺點 ,可見隨著時代的進步,電子花車業亦漸能將科技與創意融入應用到工

作之中,延續到至今。 內容整理出-論文-電子花車業表演工作者勞動特質之探討(中正大學)

 

                     (照片提供由金發電子琴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