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發電子琴公司提供照片

       電子花車在1960年代野台歌仔戲沒落,以及1970年代主持迎神賽會人士,希望他們的遊行隊伍
能夠吸引人潮觀看,並以此創造消費人潮 、 傳播廣告藉之恢復商機有關 ,因此現代電子花車實際上延續了傳統野台戲,以迎神賽會中蜈蚣閣與藝閣的功能成為一門新型態的行業。

 

金發電子琴公司照片提供


      1960年代進入競爭狀態,當時電子花車創始者為求脫穎而出,於是成立了全台第一個女子西樂團,並隨後引進當時相當新奇的電子琴來加以伴奏,引起一陣轟動。為了應付繁忙的業務量,以及增加交通上的方 便性,1975年時出現花匾仔琴車並加以運用,除了能夠方便搭載電子琴外更滿足了出團的交通需求,收特殊性與美觀之效不過,傳統使用於喪祭的花匾仔琴車,仍然需要更進一步改變其不吉的外觀。

    

金發電子琴公司照片提供   

         1977年~1978年間創始團開始創出電子花車的原型,於1980年配合能夠演奏多樣化曲風的電子琴引入康樂隊歌手進行表演新奇的表演方式,引起民眾矚目因此造成業者競相效法導致了之後電子花車表演的瘋狂流行。

       1980年初期,台灣電子花車外型、表演型態與從業者,至此大致定型。電子花車工具目前已可區分為二種不同用途的種類,一種為傳統型,也就是前述的電子花車,現已多用於殯喪、進香、繞境之用另一種新型電子琴舞台車。

        約於1990年代末期出現專門針對喜慶宴客歌唱活動等場合設計的。這一類舞台車的特徵是由機械動力的方式延伸舞台,並且將音響、燈光裝置於其中;這能夠完全解決傳統電子花車必須以人力伸展舞台,以及運送舞台燈光的缺點 ,可見隨著時代的進步,電子花車業亦漸能將科技與創意融入應用到工作之中,延續到至今。

 

 金發電子琴公司提供照片

 

內容整理出-論文-電子花車業表演工作者勞動特質之探討(中正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