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第建第
庭園建築
文教建築
廟宇建築
紀念性建築
防衛及公共
製作群
回首頁

    清乾隆元年(1736),「台灣府」城門由木造改為磚石結構;乾隆53年(1788), 城垣亦全面改以三合土建造,大東門在同時改建成今日所見的歇山重簷形式,城基宏偉雄厚, 為台灣府城門之最!「大東門」(三級古蹟)顧名思義乃位於府城東方,故外門額題有「東安門」;又依據陰陽五行觀念, 東方屬木、屬春,所以在內門額題作「迎春門」。
昔日每年立春前一天,官方會在大東門外舉行「迎春禮」, 這在古時農耕社會是一件盛事。當天,台灣知府率所屬官員到城外的春牛埔, 向「春牛」及「芒神」

【位置】臺南市東區東門路與勝利路交叉口
【創建年代】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
大東門
(摘自 古城遺跡)

行慎重的三獻爵禮;禮畢,鼓樂引導春牛前行,芒神與官員隨行在後陸續進城, 春牛行經之處,群眾爭相圍觀觸摸以沾新春喜氣,一整天城內熱鬧非凡,猶如嘉年華會。翌日,即立春日,官員復執綵仗,排立兩旁鞭春牛,是謂「鞭春禮」;依例土牛鞭破而焚, 民間則喜以破碎泥塊埋入田中,相信如此可以祐庇農作豐收。然隨工商時代來臨,近代已不再舉行「迎春禮」, 「鞭春牛」的活動亦不多見,古時農業社會的迎春大禮,只能從史料中神往漫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