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許多被稱為「棉被巢」或「棉被窟」的棉被生產地,有許多人從事棉被生產,會形成更多的棉被店或家庭式工廠聚集的聚落。所謂「棉被巢」與「棉被窟」,可解釋為棉被師父的源產地,或棉被業者聚集的地方,且有彈棉用具生產師傅與植棉及軋棉生產活動,居民自行植棉手工彈被與紡織為業,而逐漸發展成為全庄集體彈被的產業聚落。

 

                      苓子寮地區各製被產業業者招牌

 

  以前的將軍區、鹽水區、嘉義朴子皆產棉花,其中又以將軍區的苓子寮為棉花集散地,當時勤樸的先民用手去籽抽絮加工成棉被,也因此造就了苓子寮為棉被王國之美喻,此地的棉被史已有一兩百年之久了。在當時小小的村莊裡,幾乎每戶人家皆以一塊鋪板、一副棉弓、一枚棉錘來製被,其製法就是用弓錘不停的敲打棉弓,使其產生彈力把棉花彈鬆,此法稱為"打棉弓"

  據傳清朝時已有了棉被的生產,其技術來自當時移民的棉被師傅,根據當地的說:「彈棉被的祖師爺是女媧,而在將軍區苓子寮巷口這地方彈棉被的技術,是最早祖先從大陸帶到台灣來,本來師傅並不多,因代代相傳,逐漸擴散到整個巷口、苓 子寮、將軍區、台南,甚至台灣各地都有苓子寮的師傅。

  根據苓子寮地區居民的說法,苓子寮會被稱為「棉被巢」或「棉被窟」的稱號,原因是此地居民多從事棉被彈製業,另一原因是很多此地居民,離「巢」到台南縣各地,甚至台灣各地打製棉被。

根據蔡青峯(2008)所做的訪談資料中,可以歸納出苓子寮棉被產業蓬勃發展的原因如下:

1. 祖先從大陸移民入台,將手工紡織及彈棉被技術傳入。

2. 從少數家族及地區擴散到全庄。

3. 除了在地棉被生產,許多村民出外從事棉被製作,擴散全台。

4. 棉被相關產業發達,目前仍有多家業者從事棉被生產。

  且苓子寮地區,除了彈棉被師父與棉被業者聚集以外,據居民表示,更有彈棉用具生產師傅與植棉及軋棉生產活動,所以如此亦造就了苓 子寮成為全省聞名的二大「棉被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