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從較早的就地取材,利用獸皮、樹葉、稻草,晚近加工織品如絲織被、麻織被及棉被等,到現代發展出的人造纖維被、竹碳纖維被等。

  棉花是以前製棉被的主要原料,以前手工彈製棉被就以純棉花為主。棉被容易吸收水分而變得硬實,所以每隔幾年必須送回棉被店重新彈鬆,但目前市面上幾乎找不到純棉被,而是由棉花與部分聚脂棉,依客戶貨師父要求不同比例混何的棉材,其特性較蓬鬆柔軟,俗稱「凸被」(不經掄斗壓實)。

以下就棉花此製被原料進行說明:

  棉花(學名:Gossypium)是錦葵科棉花屬的俗稱,棉屬植物的種子纖維,原產於亞熱帶。植株灌木狀,在熱帶地區栽培可長到6米高,一般為12米。花朵乳白色,開花後不久轉成深紅色然後凋謝,留下綠色小型的蒴果,稱為棉鈴。錦鈴內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從棉籽表皮長出,塞滿棉鈴內部。棉鈴成熟時裂開,露出柔軟的纖維。纖維白色至白中帶黃,長約24厘米,含纖維素約87-90%。棉花產量最高的國家有中國、美國、印度等。

 

棉花植株的花朵(黃花及紅花)

 

     棉鈴:綠色小型的蒴果                   棉鈴成熟時裂開,露出柔軟的纖維

棉花及裡面的棉籽

  棉花種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共同時代之前,棉紡織品的使用傳到了地中海地區。公元一世紀,阿拉伯商人將精美的細棉布帶到了義大利和西班牙。大約9世紀的時候,摩爾人將棉花種植方法傳到了西班牙。15世紀,棉花傳入英國,然後傳入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

  而其實中美洲原住民也早已懂得用棉花紡織衣服和毯子。16世紀西班牙人進入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島,發現當地植棉業已很發達,島民將彩色棉紡成土布,做成當地人的服裝。現在佔世界棉花總產90%以上的棉種都原產於墨西哥的陸地棉。

  中世紀棉花是歐州北部重要的進口物資,那裡人自古以來習慣從羊身上獲取羊毛,所以當聽說棉花是種植出來的,還以為棉花來自一種特別的羊,這種羊是從樹上長出來的,所以德語裡面的棉花一詞直譯是「樹羊毛」。

  9世紀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在其《蘇萊曼遊記》中記述,在中國看到棉花,在花園裡被作為「花」來觀賞的。《梁書·高昌傳》記載:其地有「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纊,名為白疊子。」

  目前中原地區所見最早的棉紡織品遺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發現的一條棉線毯。元代初年,朝廷把棉布作為夏稅(布、絹、絲、棉)之首,設立木棉提舉司,向人民徵收棉布實物,據記載每年多達10萬匹,可見棉布已成為主要的紡織衣料。明朝也力徵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勸民植棉。從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所記載的「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可知當時植棉和棉紡織已遍布全國。

  清末,中國又陸續從美國引進了陸地棉良種,替代了質量不好產量不高的非洲棉和亞洲棉。現在中國種植的全是各國陸地棉及其變種。

品種與產地

  棉花喜熱、好光、耐旱、忌漬,適宜於在疏鬆深厚土壤中種植。棉花主要有如下幾種:

1.粗絨棉--也叫亞洲棉,原產印度。由於產量低、纖維粗短,不適合 機器紡織,目前已被淘汰。

2.長絨棉--也叫海島棉,原產南美洲。纖維長、強度高是其特點,適合於紡高支紗。目前中國只有新疆生產。

3.細絨棉--也叫陸地棉,原產中美洲,所以又稱美棉。適應性廣、產量高、纖維較長、品質較好是其特點,可紡中支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