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子寮製棉產業的第一個危機,出現在種棉不符經濟效益,農民因此減種,後端業者只好自國外進口棉花原料,迫使許多脫棉廠紛紛歇業,轉型成功的如苓和國小前家長會長余俊良,他的製棉廠前身便是脫棉工廠。


  台灣加入WTO
,是寢具業面臨的第二次危機。根據台灣寢具產業團結聯盟估算,未加入前,台灣製寢具國內市佔率高達九成,另外一成是舶來品。入關後,遽降到目前的兩成半,大陸低價寢具把台製品殺得潰不成軍,連購物台都被攻佔。

   因此,隨著時代環境的改變,觀察苓子寮棉被寢飾產業,在生產型態及銷售方式上,產生了一些改變過程。

一、原料供給改變

  政府為發展紡織業,鼓勵中南部濱海鄉鎮種植棉花,後因天候及經濟利益考量,改以進口棉花為主,使得棉花的需求不再匱乏,此對苓子寮地區棉被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利基。

  到了民國60年左右,化學纖維漸成為棉被寢飾業者使用的材料,因為生產原料的改變,生產機器亦隨之改變,使得傳統純棉製棉被及彈棉被技術漸被取代。後隨著紡織材料不斷的推陳出新,加上消費者對健康、流行、便利等需求,使得棉被寢飾業者亦不斷的開發與發展多元化的產品,以滿足消費者的選擇。

二、傳統製被技術面臨失傳危機

  棉被製作機具的改變,改變了棉被的生產方式,進而影響了傳統製被技 術,其中包含了製作的成本、人力的需求、及產品的樣式和產量,甚至是生產型態,即是棉被產業由家庭工業進入小型工廠、工廠型態的推手。

  到民國70年左右,許多手工彈製棉被所剩不多,許多彈棉所使用的工具漸漸被淘汰,也造成了傳統製被技術面臨失傳危機。

三、消費需求增加

  經濟環境改善、人口增加,是棉被寢飾購買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為因應整個大環境的改變,包括新世代年輕一族的求新求變消費習慣、對居住環境品質提升,民眾的購買力增強,小家庭增加,對於棉被的寢具的需求更多。 

  同時在棉被業的發展上,也需尋求突破,尤其為了因應只有半年製被的盛期,另外半年就得休息的狀況,所以這些年來,本地從事棉被業的工廠,便投入棉被的相關副產品的開發及製作,這包括了椰子床、枕頭、抱枕、涼被等。

四、進口棉被寢飾的影響

  近年來許多棉被寢飾工廠紛紛的轉向大陸發展,生產過後回銷台灣競爭,因為價格便宜,透過各通路銷售行銷,導致國內的棉被寢飾業者相當大的壓力,刺激國內業者以「品質取勝」認真的經營品牌,不斷的開發與推出新產品,在產品上也標示著「台灣製作」以區隔與大陸不同的粗劣。

  而對於歐美進口的棉被寢飾主打高價位的顧客群,影響一般顧客不大,所以台 灣棉被在台灣市場尚具競爭力。

五、通路型態改變

  民國80年代開始,新興的銷售型態推陳出新,如大賣場、百貨公司、夜市等,以及最新的網購、電視購物等,也影響了以傳統店面為主要通路的棉被產業。也因為產銷的改變,以往棉被只有在大小與重量的改變,現今的棉被,不論內填充物、被單品質、印花、種類等都更加的多元化,以符合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要求。